济宁|“一屏”掌控 “一码”无忧——济宁城市运行实现智慧之变
【 字体:
打印
时间:2025-10-23 09:06 来源:济宁日报

走进济宁,智慧城市的便捷气息扑面而来:办事不用带证件,“一码通行”成常态;主干道“绿灯自由”,出行更顺畅;城市治理“一屏通览”,问题处置更高效……

近年来,济宁聚焦智慧城市建设,推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,构建起“新基建、新要素、新服务、新治理、新经济”的数字济宁新体系,实现山东省四星级智慧城市全域覆盖,5个社区获评省级标杆型智慧社区,“运河之都?慧治济宁”品牌愈发响亮。

汇资源破壁垒 筑牢智慧底座

“现在申请公租房,网上提交材料就行,不用跑部门盖章,太方便了!”任城区居民王女士的感慨,道出了济宁市民对智慧服务的真切体验。这份便捷的背后,是济宁坚实的数据底座在支撑。

依托市县两级政务部门一体化大数据平台,济宁在数据资源整合应用上不断突破。目前,该平台已汇聚158亿条公共数据,向社会开放57亿条,为全市50余个信息化项目提供59亿次数据共享服务。“公租房网办一件事”“义务教育入学一件事”等便民场景落地,真正实现“数据多跑路,群众少跑腿”。在全国开放数林指数评估中,济宁数据开放工作位居第6位,数据要素价值加速释放。

视频资源整合同样实现“全域共享”突破。通过视联网平台,全市16万路视频监控资源被统筹整合,累计为部门提供50万次调用服务。城市视频感知云平台上线140余类分析算法,在城市管理、交通疏导、环保监测等20多个领域大显身手:路口摄像头自动识别违停车辆并推送提醒,河道监控实时监测水质变化并预警污染,让城市如同有了“千里眼”“顺风耳”,实现精细化治理。

在此基础上,城市空间更迎来了“数字孪生”的革新。依托卫星遥感、三维建模等技术,济宁对约60平方公里的主城区构建了城市精细化模型,整合100大类20万个兴趣点位数据,绘制出城市空间“一张图”。目前,这张“图”为城市管理、自然资源、基层治理等领域提供地理信息服务,让城市规划、建设、管理更精准。

搭平台建载体 激活治理效能

济宁以智能平台为支点,全方位提升城市治理效能,让城市运行更高效、管理更精细、服务更优质,为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与福祉。

“城市大脑”平台成为治理“智慧中枢”。该平台深度接入18个行业领域的55个业务系统,全面汇聚城市全域运行数据,构建起覆盖城市概况、城市管理、经济运行、社会治理、社会保障、应急管理、生态环境等18个专题的立体监测体系,实现41个部门1081项关键数据指标“一屏可视”,为城市管理者精准决策提供坚实支撑。

出行体验的升级,得益于智能交通大数据应用平台的支撑。济宁对城区449个联网路口实施统一配时和远程调控,通过精准的交通流量监测和科学的大数据决策,实现189个路口“绿波控制”。数据显示,全市17条主干道路停车次数平均降低37.9%,行程时间平均减少18%,“车看灯”变成“灯看车”,“绿灯自由”从愿景变为现实。

在城市运行管理领域,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“一网统揽”。平台横向连接20个市直部门、14个行业部门,纵向延伸至14县(市、区),建立起信息收集、案卷建立、任务派遣、任务处置、处理反馈、核查结案、综合评价的“七步闭环”流程。同时,打造了智慧园林、智慧环卫、城市防汛、城管执法等30余个特色应用场景,直观呈现城市管理要素。截至目前,平台累计普查城市管理部件87万余件,处置案件265万件,月均流转问题8万余件。

惠民生增福祉 优化服务体验

“就医不用带病历本,手机上就能查所有检查结果,太省心了!”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,市民张大爷通过“就医服务掌上专区”,轻松查到自己在多家医院的就诊记录。

济宁打造的“就医服务掌上专区”,集成门诊、住院、查询、医保4大板块30个常用服务,实现就医“一站办理”。其中,“病历掌上查”功能可查询市域内不同医院的门诊病历、住院病历、门诊处方、住院费用等7类信息,现已接入全市6家主要医院,上线以来使用量达13万人次。

深化“无证明城市”建设以来,济宁已实现296类证照证明电子化,全部关联政务服务事项与“鲁通码”系统。群众办事时,只需亮出“鲁通码”,后台即可自动调取相关证照,实现“证照免提交、表单免填报”。目前,扫码服务已达690万次,“一码通行”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新常态。

惠民补贴发放实现“无感智办”。通过“惠民补贴待遇资格认证平台”,济宁对接民政、公安13个单位的26类数据,为领取人绘制“数字画像”,形成“大数据采集—自动比对—结果发送”的静默认证模式。养老金、残疾人补贴、高龄老人津贴等34类惠民补贴,无需群众跑腿申请,系统自动完成认证发放。

微治理优体验 打造智慧社区

在任城区太白小区,83岁的独居老人薛奶奶最近感受到一份特殊的关怀。她家中被褥换洗周期达到15天时,社区“七彩幸福洗衣房”项目数字化管理系统自动触发预警,网格员当天便接到派单,迅速上门为薛奶奶提供服务。这暖心一幕,源于竹竿巷社区精心打造的“关爱提醒”功能。该功能录入老人的健康、生活等数据,实现衣物换洗等事项智能预警,让独居老人在社区的悉心照料下,生活更安心舒适。

这一创新举措,正是济宁大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生动实践。

济宁着力打造“1+5+N”全市一体化智慧社区平台,纵向贯通市、县、镇、社区、网格5个层级,横向融合N个特色应用,并与“城市大脑”实现实时联动。目前,平台已覆盖全市386个社区,归集316万社区居民、187万套房屋数据以及4.9万路社区视频监控资源,极大地提升了治理的精准度。

围绕社区管理、惠民服务、基层治理三大核心场景,智慧社区平台积极创新,上线7大模块20余项应用,集成数据、感知、AI等七大能力,实现社区服务力量的“一键调度”、服务资源的“一屏汇聚”以及群众诉求的“一站响应”。通过细致梳理社区干部7项日常事务、28项场景需求,优化数据采集、网上议事、志愿服务等20个智慧应用,社区办事效率提升40%以上,切实减轻了基层负担,让社区服务更加便捷高效。

不仅如此,平台还链接20余个部门系统,推动8类政务服务事项、5类公共事业收费在“社区内办结”。同时,充分聚合社区周边教育、医疗、商场、家政等各类服务资源,精心打造便民惠民智慧生活服务圈。居民无需东奔西走,在社区内就能轻松办理各类事务,生活更加便利。(记者 王粲)

责任编辑: 张洁清
分享
上一篇: